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,也是人们休息、消遣和交际的场所,历史十分悠久。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,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。自古以来,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,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。两广多称为茶楼,京津多称为茶亭,此外,还有茶肆、茶坊、茶寮、茶社、茶室等称谓。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,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。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,人们在这里品茶、休闲等。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,是季节性的、流动式的,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。
回答2:
同样是喝茶,不同阶层的人所体现的境界是不一样的,宫廷、文人雅士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。
以文人雅士饮茶来讲,就有很多的清规戒律,即所谓的“所宜”和“所忌”,清初时期有一个前明遗老冯正卿,他写了一部叫《岕茶笺》的书,在里面就提到了饮茶艺术活动的“十三宜”和“七禁忌”。
何谓“十三宜”呢?
一曰无事,就是喝茶一定要有闲暇的工夫和时间,不然就会显得仓促不能尽兴;
二曰佳客,喝茶的客人必须是高雅博学之辈,既能与主人交流感情和对话,又能真正品玩茶道艺术;
三曰幽坐,是指环境要清幽雅适,饮者怡神自得,让人有一个好的心情;
四曰吟咏,意思是喝茶时或沉吟,或以诗助兴,或与客对吟,以诗文唱和;
五曰挥翰,饮茶时需挥毫洒墨,寄情诗画,以尽茶兴;
六曰倘佯,是指能闲庭信步,古院幽深,时饮时辍,体验古之饮茗者的闲情兴味,必将趣味无穷;
七曰睡起,古树下小径旁,饮者能一酣清梦小睡再起,重品香茗,则另有一番情趣;
八曰宿醒,饮者如宿睡未解,睡意朦胧,如稍饮香茗又能复醒神清意爽;
九曰清供,品茗时应该备有一些清淡的茶果以辅之,以供来客佐饮;
十曰精舍,饮茶时应该有一个精美清幽而雅致的茶舍,以便能更好地衬托和渲染出肃穆、高雅的气氛;
十一曰会心,品茗时贵在饮者对饮茶艺术、茶的品味和茶道本身,能心领神会;
十二曰赏鉴,饮茶时饮者需真正品玩和鉴赏茶之真味、真品,如此方得其中乐趣;
十三曰文僮,就是饮茶时旁边需要有聪慧文静的茶僮随侍身边,以供茶役,以遣清寂。
这位前明遗老所列出的“十三宜”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,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,似乎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,即便是放在清代,这样的要求也是太高了。不过他指出的饮茶“七禁忌”确实比较符合实际。
何谓“七禁忌”呢?
一曰不如法,就是沏茶、烹茶的手法不讲究或不得法;
二曰恶具,就是饮茶与烹茶最忌茶器、茶具粗陋不堪;
三曰主客不韵,意思是饮茶忌主人与应邀客人,举止粗俗不堪,无风流雅韵之态;
四曰冠裳苛礼,饮茶之事,乃是消闲品茗之道,所以要避免官场交往陈规琐礼和使人拘泥的官场穿着;
五曰荤肴杂陈,饮茶贵在清心安怡,如果沾染荤腥之味,则茶味莫辨,兴致顿消;
六曰忙冗,饮茶尤其忌讳繁忙冗杂,心绪紊乱神不守舍,如此既无细品茗茶之工夫,更为消闲之雅趣;
七曰案头多恶趣,品茗时,为了求得饮茶主客心绪雅适,因此墙壁、案头的布置要力戒粗俗不雅,使人感到环境恶劣而无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