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太后死因的三大猜测
一、慈禧相逼吞鼻烟壶自尽
据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光绪七年初,慈禧患了血崩,不能处理政事,而慈安在这段时间独视朝政使慈禧大为不悦。“诬以贿卖嘱托,干预朝政,语颇激,致慈安气愤异常,又木讷不能与之辩,恼恨之下,吞鼻烟壶自尽。”
另据《清宫遗闻·慈安皇太后》记载,“当时天下称东宫(慈安)优于德,面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。西宫优于才,而判阅奏章,及召对时谐访利弊,悉中款会,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。每有奏牍,必西宫为诵而讲之,或竟月不决一事。”
慈安在对待日常朝政一事上,多让慈禧处理。凡是涉及朝政举措的大事,慈禧虽知道慈安没有异议,但依然也得先行请示。“慈禧慑于嫡庶之分,亦恂恂不敢失礼。”
实际上,慈安在处理朝政上只是睁只眼闭只眼。对于慈安在理政上的才能,不仅受其提拔的曾国藩、左宗棠等人交口称赞,在当时遂有“至军国大计所关,及用人之尤重大者,东宫偶行一事,天下莫不额手称颂”。
1869年8月,太监安德海借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之机,一路招摇,在途经山东境内时,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。丁宝桢不敢擅作主张,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。
慈禧虽有意袒护,可慈安则毫不留情地作出“立命诛之”。结果,安德海被就地正法。说明每遇朝政大事,还得要由慈安太后作最后的决定。且慈安太后出手之事,桩桩件件无不干脆利落。
慈安太后吞鼻烟壶自尽的说法虽像那么一回事,可实际上要将其吞下去几乎不大可能,一是无法下咽,二是慈禧还未至于胆敢以下犯上进行相逼。况且这说法出自野史,几乎没有任何的可信度。
二、慈安被毒杀
慈安太后是否被毒杀?依现有的历史资料看,慈禧确有毒杀的可能。慈安去世于光绪八年(公元1881年),这一年光绪刚好十岁。此时的慈禧太后,早已羽翼丰满,不用过多仰仗慈安的威望。
虽说慈安极少干预朝政,可对于慈禧的一举一动必然会一清二楚。慈禧想按自己意愿行事也必然有所顾忌,若想真正大权独揽,首先就要除掉慈安。
因此,若从这方面看,至少动机是有了。并且,在慈安去世当天,按清宫的制度,是要安排大臣瞻仰遗容。而从慈安太后死亡到瞻仰遗容的整个过程,从时间上恰好存有一个真空期。
而这个真空期,从史料上看,慈安去世后,慈禧派人通知王公大臣,等到群臣到达宫中时,足足用去了四个小时。这也让慈禧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从容地进行掩饰、化妆……等一系列的操作。至少在群臣瞻仰时,外表上不会露出破绽。
另外,据 《翁同龢日记》记载,在得知慈安太后去世的消息时,翁同龢曾发出 “呜呼奇哉” 的感叹。后人认为这样的有感而发,是对慈安之死抱有怀疑。
据《慈禧外纪》记载,1880年慈禧与慈安共同拜谒咸丰陵寝,途中因为次序礼节问题,二人曾发生过争吵。最后,慈安提醒慈禧咸丰生前她仅是贵妃而已。
三、慈安病亡
据《翁同龢日记》及《述庵秘录》记载,三月初九日晨,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,处理军国大事,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,只是 “两颊微赤”。然而次日早,“东太后感寒停饮,偶尔违和”,晚间即暴病身亡。
对于慈安身体上出现的 “两颊微赤”,其实早有先例。一次发生在同治二年十月九日,“有类肝厥,不能言语” 。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月(公元1870年),这次是“厥逆” 。
现代有医学专家认为,慈安应患有脑血管疾病。并且,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。如果据此推断,慈安突然病亡的可能性极大。
虽然慈禧具备毒杀的动机和条件,可个人认为,慈禧未必敢于下手。一是慈安生前有极高的威望,朝中大臣对其无不交口称赞;二是背后还有恭亲王为其撑腰;
三是若被毒杀而死,为何满朝文武无人质疑?至于《清稗类钞》 中说军机大臣左宗棠听到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身亡,说出,“昨早对时,亦何至若是之速耶?” 的话出自野史,没有太多的可信度。
四是翁同龢的话,另有一种解释,即仅是对慈安之死来得突然而发出的感慨。因此,慈安死因是突发疾病所引起。 不过,这只是个人的推测。若想真正揭开慈安死因之谜,行之有效的,就是仿效调查光绪死因的做法,对其进行科学的法医鉴定。
不过,即便现如今,要调查其死因,也决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刑事案件中,特别是遇有死因不明的案件,是既要看尸检报告,还得看死亡原因鉴定。